疲劳是指持久或过度劳累后,造成的身体不适。其中脑力疲劳表现为头脑昏沉、注意力不能集中及记忆力下降等。在芳香疗法中,嗅法能够直接将药物吸收进入脑组织,因此,对通过吸嗅法将挥发性成分递送入脑机理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1、中医角度
看芳香吸入疗法的抗疲劳机理
植物中的挥发油数量及种类繁多,挖掘治疗脑部疾病的挥发油,单纯通过大量实验来筛选,则工作量繁多,若能根据中药药性特征,阐明挥发油经嗅吸入脑与中药药性之间的规律,则更有助于筛选合适的经鼻入脑挥发油。因此,基于中药芳疗的阴阳、五行、气血、归经、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对芳香吸入疗法的中医药理论作如下归纳总结。
1、1 从药性理论阐述挥发油嗅吸入脑:自古以来中医以味觉、气之升降(嗅觉)作为识别药性之根本,从对中药的分析上看,则药各有形、性、气、质 4种标志,中药的外观形态乃为形;中药之气乃为性,气分阴阳,升者为阳,降者为阴,有寒热温凉四气;中药之味为质,分酸苦甘辛咸五味。味以口尝而感之,气以鼻嗅而得知,其中质轻、升浮、味辛、走窜的芳香药物易作用于头面部,气与味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各类治疗脑部疾病的芳香药借用其“引药上行”的特性使其目标药达到治疗脑部疾病的目的。传统芳香疗法通过性味归经,七情配伍发挥其特性。
1、2 嗅吸入脑与中医药性理论的相关性:传统中医学认为,芳香开窍中药,性善走窜,能走能行,芳香物质经鼻而治神昏开窍,早在东汉时期,《金匮要略》中有“薤捣汁,灌鼻中”“吹皂荚末鼻中”救卒死的记载。而后《本草纲目》等均有关于芳香药经鼻给药的记载 。
药性理论之芳香“辛窜”,芳香药中大多以辛味药居多,其辛能散、能行,具有升浮作用,然《神农本草经百中录》言:“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面肌表之疾,开窍醒神”;《疮疡经验全书》则有“鼻在面中,主一身之血运,而鼻孔为肺之窍,其气上通于脑,下行于肺”之说,《医林改错》和《辨证录》亦有“鼻窍通脑”之说 〔13〕 ;从五行配伍角度看,辛入肺,肺开窍于鼻,说明辛味药可作用于鼻,以其鼻嗅,直达头部。
2、西医角度
看芳香吸入疗法的抗疲劳机理
芳香性物质在被人体吸入过程中,会被带至鼻腔顶端处的嗅觉细胞中,再通过嗅觉阀进入大脑嗅觉区,从而传递芳香信息。芳香类物质中的化学成分对神经化学物质的释放具有促进作用,从而产生一系列效应,包括帮助大脑记忆区读取资料、引发脑细胞的反应、刺激大脑内负责储藏信息的海马区,进而增强记忆力 。芳香物质也能刺激人体的呼吸中枢,促进呼吸的进行,使大脑能得到更加充分的氧气供应,产生充沛的精力。并且由于芳香气味扩散,空气中的阳离子会增多,能进一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促进血液的循环,使器官分泌出有益健康的激素和体液,调节人体状态,减轻或消除脑力疲劳。
3、中西结合视角
看芳香吸入疗法的抗疲劳机理
芳香开窍类中药,因“辛香走窜”,而使得其在体内具有吸收快、分布广、消除快等特点;又因芳香基础物质脂溶性强,分子量小,更易透过血脑屏障而起“开窍”作用。芳香开窍类药多质轻易升浮,可“引药上行”,主要表现为因本身的特殊理化性质可透过血脑屏障,也可促进其他药物透过血脑屏障,更好的发挥药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开窍醒神类药与现代药理学中抗疲劳药有不尽相同之处 ,诸多文献报道,醒脑开窍芳香挥发油嗅吸起效快的机理为吸收快、分布广泛、脂溶性强,此外,嗅吸后芳香物质经鼻脑特殊通路易透过血脑屏障而抵达脑组织,这与传统中医药理论辛香走窜、开窍醒神之特性相符。
文章摘自:芳香疗法抗疲劳机制及挥发油临床研究进展
文章作者:向 燕,龙 宇,冯玲玲,李 楠